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2024版)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12-17 】

              电子信息(0854)

第一部分 学科简介

1.1 前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新时代电子信息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快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科技〔2020〕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云南省学位委员会以及昆明理工大学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本学位标准适用于昆明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所包含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等12个专业学位领域硕士学位点。

1.2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1.2.1 学科定义

电子信息学科领域围绕信息的产生、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开展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电子信息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相关领域包括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电气、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医学、软件、光电、仪器仪表等,以及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生物信息、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1.2.2 学科特征

电子信息学科领域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动而发展。本学科领域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智能制造、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数字云南、云南省绿色能源发展,发挥云南在矿产、能源、生物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结合我校学科发展实际,形成了以下培养领域:

1、控制工程培养领域:围绕系统建模、智能控制与自动化装置、过程监测、故障诊断、优化调度等领域开展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

2、仪器仪表工程培养领域:围绕智能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新型传感器、计量测试、质量控制、工业自动化仪表、信息技术电测仪器、自动测试系统等领域开展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

3、计算机技术培养领域:围绕计算机网络、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挖掘、信息安全、物联网、信息检索与社会计算等方向开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

4、软件工程培养领域:围绕智能软件、服务计算、数据库与工业软件等方向开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

5、人工智能培养领域:围绕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机器感知与机器视觉等方向开展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

6、通信工程培养领域:围绕光电子器件与集成、光电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信号处理等领域开展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

7、生物医学工程培养领域:围绕生物医学传感、医学影像、医学信息、医疗仪器、脑机接口、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等方向开展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

8、网络与信息安全培养领域:围绕计算环境安全、数据安全、身份与访问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开发安全、业务安全、安全管理、云安全、智能安全、物联网安全、移动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区块链安全以及安全服务等方向开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2.1 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主动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发挥云南在矿产、能源、生物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重点面向冶金、材料、烟草、能源等云南省支柱产业,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生物信息、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2.2 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2.2.1 公共基础知识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可选的高等代数、概率统计、矩阵理论、图论、应用泛函分析、数值分析、优化理论、随机过程、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程等数理知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工程伦理、信息检索、知识产权、外语、管理学、法律法规等人文社科知识。

2.2.2 专业知识

不同培养领域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如下:

1、控制工程培养领域

掌握控制工程、智能制造系统理论与方法、线性系统理论、现代检测技术、生产计划与调度理论与方法、运筹学、系统工程、最优估计理论、模式识别、现代信号处理、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等专业知识。

其他可选择的专门技术,根据行业特点可分为:掌握如航天、航空、电子、机械、化工、能源、交通、现代物流、现代制造、工程施工及生产系统;经济、金融、社会系统的分析、决策和管理等领域或行业的专用生产设备及生产系统的系统分析、控制策略或控制器的设计实现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

还可以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分为:掌握对系统以及各种控制策略或控制器的建模、分析、预测、综合、优化、设计、仿真和实现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能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相结合的能力。

2、仪器仪表工程培养领域

掌握测控技术与仪器、计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测量信号分析与处理、数字化测试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光电测试技术、现代控制工程、精密仪器现代设计方法、图像处理与图像测量、智能仪器设计、动态测量与建模、可靠性技术及其应用、现代非电量检测技术等。

3、计算机技术培养领域

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技术相关知识,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高级操作系统、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高级计算机网络、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安全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专业课程,分布式系统设计、应用与开发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相关知识以及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相关知识等。

结合学位获得者的工程研究与实践领域及本领域的任职资格要求,本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可选的专业知识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项目管理,质量保证与测试,计算机系统设计、分析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人工智能与应用,数据库、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信息检索、分析与处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4、软件工程培养领域

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软件质量保障与测试技术、系统分析和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分布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数据库设计、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核心知识点以及软件服务工程、领域软件工程等可选专业知识点。

5、通信工程培养领域

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信号检测与估计等。结合学位获得者的工程研究与实践领域及本领域的任职资格要求,本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可选的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随机信号分析、硬件描述语言与EDA设计、通信仿真技术、专业英语、DSP原理与系统设计、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

6、人工智能培养领域

掌握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深度学习、模式识别原理及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分布式计算、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优化理论与算法设计、高级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视角、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分析与处理、控制工程、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机器人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

7、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掌握医学生理病理学、医学成像及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与统计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信息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算法分析与设计、多变量控制理论、新型传感器技术、数字通信、高级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

8、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

掌握网络空间安全、密码学、数据与内容安全、计算系统安全、未来网络技术、形式语义学与程序分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信息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算法分析与设计、多变量控制理论、数字通信、高级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

随着领域外延的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从其他领域获取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课程学分要求按昆明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规定执行。

2.3 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3.1 学术素养

掌握电子信息学科领域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解决本学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学科前沿;能够就本领域内的科学技术问题也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掌握本学科相关知识产权的知识,熟悉国家对版权、专利权、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了解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社会公德,明白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熟悉所在院校或科研机构为知识产权保护制订的相关规定。遵守社会公德,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承担自己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著作发表过程中的相应责任。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能够正确对待成败与挫折,恪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富有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崇尚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2.3.2 学术道德

本学科硕士生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实事求是,严禁篡改数据、捏造实验等学术造假行为;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研究成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保密制度。

2.4 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2.4.1 获取知识能力

具备从多渠道(专著、学术论文、专利、学术报告、网络资源等)获取本学科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掌握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与形成集成优势的方法。

2.4.2 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独立的课题调研、资料收集、研究成果评价能力;独立总结和提炼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独立完成实验装置的搭建、科学实验的实施及实验数据的分析、解释;能够针对本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公开发表。

2.4.3 实践能力

要求本学科硕士生掌握相关实验技能、系统设计和理论分析方法,能够解决电子与通信领域的工程项目、规划、研究、设计与开发、组织与实施等实际问题,并能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现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2.4.4 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就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学术论文撰写、专利申请、学术报告、学术研讨会等。应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与国内外专家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

2.4.5 其他能力

熟练使用本学科领域相关的仪器设备、现代化信息工具和软件、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具备综合多学科知识和工具以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对于攻读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与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

2.5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2.5.1 选题与文献综述要求

1、选题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从学科特点出发,选择在电子信息领域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研究课题应来源于生产实践或者学术前沿,既可侧重学术研究型或应用研究型,也可以二者兼顾。同时,选题应体现一定的研究难度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选题可包括: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②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③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④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⑤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⑥工程设计与实施;⑦实验和实验方法研究;⑧技术标准制定。

2、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参考文献应具有一定的数量和广度,要反映国际和国内在本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由此提出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开题报告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包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达到的目标、预期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等。

2.5.2 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术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和《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规定。要求论文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原理阐述正确;实验方法合理、实验数据可信;引文合理、文献出处确切;公式、符号、单位和图表等均符合有关规范。

硕士学位论文按顺序应包括以下部分:中文封面、英文封面、关于学术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对照表、引言、研究内容和结果、结论、参考文献、致谢、声明、必要的附录、个人科研工作经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论文摘要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内容的描述、对使用方法和研究过程的简要介绍、对研究内容及结论的简要概括等。论文引言应包括:问题的提出、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等。研究内容和结果部分应具体介绍作者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应进行引用标注,并明确加以说明和区分。结论部分应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提炼和概括,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要严格区分自己所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成果,应客观准确、简洁明了地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涉及国家机密或因知识产权保护需要保密的,应当保密。凡需要保密的学位论文,需经校保密委员会审定,办理有关手续。

2.5.3 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新见解或新方法,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质量考核内容包括:选题、文献综述、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研成果与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学风等。具体如下:

学位论文的质量应达到:

1、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2、掌握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3、在理论分析、测试技术、数据处理、仪器设备和工艺技术等某一方面具有新的见解或改进,搭建相应的实验装置,完成重要的实验验证,并得出科学的实验数据和合理的研究结论;

4、论文撰写规范、行文流畅、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理论分析正确,实验设计科学、合理;

5、学术成果达到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当年对本学位点的毕业成果要求(见2.6 学术成果要求)。

2.6 学术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必须与其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紧密相关,符合学科内涵,且产生于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必须以昆明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科研成果必须是以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所取得的成果。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电子信息领域有影响力的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篇。

2、在电子信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篇。

3、在电子信息领域其他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二:

1、在电子信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会议发表论文1篇;

2、受理发明专利并进入实质性审核阶段1项或者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多个专利仅限1项;

3、国家级科技类奖励排名前8,省部级科技类奖励排名前5;

4、主持地厅级及以上科技项目;

5、作为骨干参与导师及导师团队横向科技项目,取得与项目相关、具有创新性的应用解决方案、科学数据、科技报告、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社会及经济效益(多个成果仅限1项);

6、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多个成果仅限1项)。

2.7 学位授予

校学位委员会根据《昆明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相关规定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的类别为硕士专业学位。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分学位委员会